體操器械的適兒童化改良
作為小學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重要內容,器械體操是小學體育課的必備內容。但是,孩子們在學習器械體操內容時,面對的往往都是通常成人使用的體操器材,比如譚杭飛老師在本案例中使用到的雙杠。“標準的單雙杠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們來說,往往太高太寬,孩子們經常會望而生畏,安全性和練習效果都不會太好”,譚老師說到。
基于這樣的問題,譚杭飛老師在區教研員林亦敏老師的帶領下,開始“上手”對單雙杠器材進行改良。譚老師和團隊一起,接連修改了多次的草圖,列明設計需求,基于小學階段學生的身高特征和心理特征,對單、雙杠的高度、寬度進行改造,訂制了“可升降雙杠”。首先,譚老師和團隊一起根據學生的肩寬,把雙杠的杠間距從60cm調整為40cm,如此,學生在完成各類支撐練習時,肩部能夠得到更好的支撐和固定;其次,根據小學生身高跨度大的特性,雙杠被分為底座和杠體兩部分,用螺桿連接,學生能根據自身條件自由調整雙杠高度(高度范圍70cm—120cm)。除此以外,基于對運動安全的考慮,老師們還在單雙杠下方鋪設了10cm厚度的可拆卸式體操墊,在單雙杠握杠點安裝了吸汗帶,防滑耐磨的體操墊和吸汗帶都為學生有效規避了安全風險。
02 優化課堂設計:
結構化教學 小組合作
“省教研員給我們提出了‘結構化教學、小組合作和問題引導’的要求,在這節‘雙杠簡單技術運用課例’中,我也遵循了這些原則”,譚老師說。在結構化教學方面,譚老師注重學科知識點的整體化學習,堅持以“展示支撐擺動及組合動作的多樣性與穩定性”這一核心任務為大單元目標,通過核心任務來把握單元教學的方向和目標,圍繞核心任務設計學練策略和評價標準。為了解決器械體操教學中“練習密度提高難”的問題,譚老師在學練內容中采用了組合動作及杠上杠下相結合的方式,將本節課所學的體操動作與其他動作進行組合,延伸練習時間,拓寬練習空間,提高練習密度,提升學練效果。
對“小組合作”的深入運用,也是譚老師這節課的一個亮點。在這節課中,在學生們完成“支撐擺動分腿坐+彈腿回杠+支撐擺動前擺下”這一動作的教學及練習之后,譚老師設計了“小組創編動作”的環節,要求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核心動作“支撐擺動分腿坐”設計3-4個安全、流暢的組合動作并展示。在展示動作時,學生們也要講出每個動作的動作要求。譚老師通過任務設置和明確要求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練習的過程中,學生們互相指出彼此動作中存在的問題,不僅學會了“做動作”,也通過觀察他人的動作加深了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掌握了“知識型技能”,還在不知不覺中鍛煉了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發展了自己的小組合作能力。
為了上好這節“屬于孩子們的器械體操雙杠課”,非體操專業出身的譚老師克服了許許多多的困難。改良成人化的體操器材,加入工作室學習體操知識,一次次地打磨課堂細節,和團隊反復教研討論......這些體育老師們的努力和汗水最終為孩子們量身打造了一節屬于他們的器械體操雙杠課,讓孩子們能夠更好地體會到運動的快樂。